首頁 > 道教科儀

道教-渡幽科儀的原理與意義
道教經歷數千年的洗禮,探求的是宇宙的真理,在不斷的探索中講求實證並反覆檢驗,因此在人與自然間發展出一套只有道教特有的超越理論,這裡面包含了宇宙觀、本體論、生死學、神仙學等延伸學說,影響後世甚鉅。 從道教的宇宙觀來探討,宇宙是從虛無中產生,那萬物的根源,毫無疑問,就是來自虛無道德經中言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從「無」的混沌生成「有」的規律,這整個宇宙的運行都在「 道」的指導之下,以「元始祖炁(ㄑㄧˋ)」定義為宇宙根源,萬物依氧化而生,道教的神明譜系於焉建立,以「三清道祖」作為至高神,代表宇宙的起源,進而以四御管理萬神、萬靈、萬星、萬類,讓宇宙各安其位且生生不息。也依照這個物理邏輯,道教才會如此崇尚清靜自然 天人合一。 以生死觀來說,道教認為人體具備陰陽,陰為練體,為驅動七情的思想:陽為魂體,為隱藏性質,魂執著於貪填寫。人類的思想判斷本質,是用於指揮及行動的「魄」。生命之始,經由父母交媾,精卵結合,在卵裏滋育,精之染色體,指揮發育系統,當受胎第一個月,大腦神經細胞發育,產生第一魂神;第二個月,產生第二魂神:第三個月,產生第三魂神。
胎兒發育三個月內,魂體處於恍惚階段胎兒還沒有個體意識,發育三個月之後,三魂架構完成,母腹開始有胎動現象,胎兒已決定將來的特性。後面七個月,更加重要,因胎兒的炁服與母體相連,吸取母體的營養之外,更感觸母親的心思,產生了七情相通,就是:喜、怒、哀、樂、愛、惡、慾、嬰兒這個階段稱為「胎教時期」,這時期能決定胎兒將來的性情。因此三魂是遺傳自父精,七魄源自於母子連心而得,所以嬰兒發育到第十個月,三魂七魄就具足,因此可以誕生。 生命的形成,因獲得三魂之炁,發育成大腦三界九天,大腦中央有一組腦部發育器官,但此器官只能指揮大腦發育三年,就停止腦細胞發育,所以人三歲以後,大腦細胞就開始耗損,人體外表雖然還在成長,但腦細胞已經漸漸衰亡,故三歲以前稱為先天時期,三歲之後稱為後天時期。 人體衰退或因病接近死亡,腦細胞神經漸漸遲鈍,神識還有微弱的腦細胞訊號,恍惚之際,會幻覺種種事物,如同看影片倒帶,古代稱為望鄉台現象,或迴光返照,突然精神奕奕,這是腦神經釋放出的反射效應,臨終之人會看到過去的種種,包括最牽掛的事物,及信仰的神明,這都是腦釋出的效應,若死亡前心存恐懼不安,會牽動出詭異氣氛,催生出未來心念牢獄! 道士通常要在法事前引魂,作七或作功德前程序都相同,如果按作七程序,頭七至滿七,是讓亡者七情舒壓;死亡日期到達百日,七魄已經消溶,亡者神識要欲界天,會先看到一個大黑洞,我們稱為太陰(就是進入天界之門),亡者神識不徨,必須加強引導,法師必須與亡魂性情合為一體,才能使亡魂性情「歸零」,「消貪性」;死亡滿一周年,俗稱小詳,360周天氣盡,法師再引導亡魂,消溶「嗔性」,死亡滿三年,俗稱大詳,魂神720周天氣盡,法師再引導亡魂,消溶「癡性」,此消溶使亡魂貪、嗔、癡的方法,是讓亡魂隨自然節氣回歸自然。但亡者完全沒有列驗,會因恐懼而造成神識約束,無法回歸天界,亡者家眷應當竭其虔誠,幫助亡魂度過三界黑暗期。
道教對三魂七魄的觀念洞
都有實質的屬性與明確的命名
三魂主性在古代經典是用爽靈、胎光、幽精三種名詞,亦簡稱三毒。
爽靈欲界天、隱伏貪婪之性。
胎光色界天、隱伏嗔恨之性。
幽精無色界天、隱伏癡憑之性。
七魄主情是用尸狗、伏矢、雀陰、吞贼、飛毒、除穢、臭肺來解釋。
尸狗(主喜)其屬性如野狗叼得屍骨之滿足歡喜。
飛毒(主愛)其屬性如想念而自我編織完美情景。
伏矢(主怒)其屬性如在弦上蓄勢待發之怒張。
除穢(主惡)其屬性如身處穢物髒亂環境想離開。
雀陰(主要)其屬性如陰雨天麻雀無法覓食之愁。
臭肺(主慾)其屬性如聞其食物香味而產生食慾。
吞賊(主樂)其屬性如奪取了他人財物沾沾自喜。
青華讚是助念的最佳選擇
青華長樂界
東極妙嚴宮
七寶方騫林
九色蓮花座
萬真環拱內
百億瑞光中
三清無上尊
應化玄元始
浩劫垂慈濟
大千甘露門
妙道真仙
紫金瑞相
隨機赴感
誓願無邊
大聖大慈
大悲大願
十方應號
普渡眾生
太乙尋聲
救苦天尊
觀念解釋
在民俗信仰上有三魂七魄之說,卻與道教觀念完全不同,民俗信仰對三魂並沒有明確的名稱,只流傳人死後三魂七魄各自分離,一魂附於神主牌,一魂留於墓地,另 一魂則到陰間報到,以致產生魂飛魄散的錯誤觀念。
三魂主性,七魄主情,道教主張調適性情的修養,將隱藏心性的「貪、嗔、癡」,三毒淨化,再降低七情慾望,七情若無度釋放,會使三魂離去身體,因此造成死亡,控制好七情,則有修行之功,而達到延壽作用。反觀民俗信仰有三魂七魄之說,卻含混解釋,從這些觀念上認定,民俗與道教對魂魄的解釋,有著相當大的差異。

修道真諦
從道教對生命的終極關懷倫理,明確指出不死長生是一個必要條件,其不死長生是指性情修煉而達成魂魄和諧的長生,長生並不是道教首要重點,重點是將靈魂昇華與道合一,追求當下成仙或死後尸解得道,使靈魂獲得真正的逍遙自由。
「靈」字在道教的使用解釋上,屬於高級文字,靈字橫豎二十八畫,通二十八宿,有通天達地之意,當修煉魂魄和合之後才稱為「靈」,亦即身内小宇宙所產生的「真人身」,亦稱為「元始真人」,故能粉碎時空的束縛,真人能洞知過去未來的造化,因此道教是重修真養真的宗教,是放諸世界唯一能使魂魄契合,自然造化,與自然和諧共處的自然觀宗教,因此修道人是以自然為師,以虛無自然之性情處世,達成元始本來面貌做為修道真諦。

觀念解釋
道教度亡,是以救苦壇為主,臨壇道士須積功累行,才能普度人天,使孤露蒙恩,其功甚大矣。當代道士皆以外表華飾,大多僅僅是念經而已,無自我實際內煉,臨壇亟難不誤於幽冥。
道士臨壇超度作法事,平時需不斷自我修煉,若不修本身水火,使本身五行生化,徒粧點神壇莊嚴,則將無功反得難,近年來實例舉之不盡,若非道士本身墜壇不起,就是齋主(一般稱喪家)反受其殃,所以民眾更應具備宗教的基本知識,擁有面對宗教的判斷力,進而慎選優質的宗教團體來進行跨空間的相關儀式,才可真的達到「冥陽兩利」。
